今年是著名作家、《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同志诞辰100周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9月3日,由山东省作协、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中共枣庄市委组织部共同主办的纪念刘知侠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省枣庄市举行。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姬德君,中共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李爱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刘知侠同志夫人刘真骅女士作主题发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山东省作协原巡视员王兆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溪,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魏胜吉,《大众日报》主任记者逄春阶,中共枣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闫凯歌,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侠,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安锋,中共薛城区委副书记程春常等出席。
座谈会由枣庄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延亮主持。
刘知侠同志曾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和山东省作协主席。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起,他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和人民紧密相连,孜孜不倦地讴歌英雄,共创作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尤其是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60多年来,已被翻译成10余种文字发行1400多万册,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入选多部语文教材和教育读本,至今流传不衰。“爱国爱党、不怕牺牲,敢于亮剑、攻坚克难,机智勇敢、敢为人先”的铁道游击队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中共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李爱杰在致辞中指出,刘知侠同志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座艺术高峰,是“革命历史小说”主要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回顾革命历史、歌颂革命战争,始终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后人留下了400多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代表作《铁道游击队》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刘知侠同志的作品和著述,已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爱杰说,枣庄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由于刘知侠同志和他的优秀作品传播而闻名全国、蜚声海内外。多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用真情实感纪念刘知侠同志,坚持把铁道游击队作为最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准发力、持续打造,推动国际洋行、枣庄老火车站等遗址和遗存纳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先后建成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纪念园,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召开为契机,加快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将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打造成为枣庄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即:搭建一个平台,成立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讲好铁道游击队故事;唱响一支红歌,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响彻枣庄大地、飘扬大江南北;建好一个展馆,整合提升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正泰国际洋行旧址等现有载体,采用“碑馆合一”方式,高标准规划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计划明年七一建党节正式对外开放;打造一个基地,统筹八路军115师抗日纪念园、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彰显具有时代特征的枣庄精神、枣庄气质、枣庄力量。
李爱杰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刘知侠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所创造的不朽艺术,依然迸射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铁道游击队精神为重点,大力弘扬爱党爱国、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敢于亮剑、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大力弘扬机智勇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加快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持续发展步伐,全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李爱杰说,今天,在这里纪念、感怀刘知侠同志,犹如聆听一部沁人肺腑、波澜壮阔的革命交响曲。铁道游击队是枣庄的、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铁道游击队精神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无穷力量!
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姬德君同志在致辞中说,刘知侠同志不管在哪个岗位,做何种工作,都有一个主线,这就是脚踏实地为文学事业做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刘知侠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也是丰富的一生、充实的一生。党和人民深切怀念他,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切怀念他!刘知侠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和创作生涯中,鞠躬尽瘁、忘我工作、潜心创作,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文学事业。他虽然离开我们近30年了,但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光辉业绩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姬德君强调,纪念刘知侠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笃定理想、坚定信念,永远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刘知侠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历经革命斗争的生死考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第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
姬德君强调,纪念刘知侠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始终保持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刘知侠同志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潜心文学创作,甚至在垂暮之年,还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正是缘于这种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总是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人民群众,深入火热生活,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来构思创作,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大气而高远的气象,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富有深刻的思想含义。他的作品获得广泛赞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直到现在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和无限的魅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枣庄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姬德君强调,纪念刘知侠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德艺双馨、率先垂范,积极维护文学界的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刘知侠同志不仅是一位优秀作家,同时也是文艺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他在主编《山东文学》期间,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在杂志社编辑队伍的建设、优秀作品的推介、青年作家的培养扶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担任两届山东省作协主席期间,他高度重视文学精品创作和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关心扶持年轻作家成长成才,百忙之中经常挤时间辅导青年作家创作。他始终坚持原则、尊重人才,关心同志、爱护干部,极力维护山东文学界的团结和谐稳定。可以说,刘知侠同志在工作、生活、创作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对山东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大力弘扬。
姬德君强调,纪念刘知侠同志,就要以他为榜样,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贯彻党的文艺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文学创作和文学工作的全过程,始终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就是要以他为榜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学精品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努力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就是要以他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文学理想、增强艺术定力、加强修德立身,切实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面前作出正确选择,真正做到品德高尚、艺术精湛、人品与文品共进,努力推动形成全省文学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和谐奋进、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座谈会上,刘真骅女士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她和刘知侠同志共同生活的点滴往事及其光辉事迹,令在场人士为之动容。她说刘知侠虽然走了,但他仍然活着,因为作家因作品活着。
卫辉市政府副市长浮俊红、枣庄老作家李向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山东省作协原巡视员王兆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军、铁道游击队队员后人代表刘宁、《大众日报》主任记者逄春阶、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赵林云、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深情追忆了刘知侠同志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生活点滴,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及其对文学艺术后辈言传身教的深远影响,对他的为人为文表达了由衷敬意和深切怀念。
赵月斌、陈夫龙、刘新锁、陈玉忠、倪景翔、简默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铁道游击队员后人代表、铁道游击队后裔部队代表,刘知侠同志家乡河南省卫辉市代表等50余人参加座谈会。
(摄影/石礼海 王大为 文/呼啸)